大姜上的病害有很多,其中以茎基腐病和姜瘟的危害较为严重,且防治较难,对大姜的产量,造成严重影响。两者发病时都表现出叶片发黄,茎杆腐烂,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区分他们从而达到对症治疗呢?
姜瘟病
一、从病征上来区别:
1、看叶片
姜茎基腐病发病时,姜的分支都有可能叶子发黄,姜瘟病是从主芽开始底叶发黄。发病后期叶片都发黄,可观察茎杆和姜块以及倒伏情况等来进行区别。
2、倒伏情况
茎基腐病的倒伏情况严重而姜瘟病较轻。
3、看姜块
茎基腐病的姜块腐烂一般从外部开始向内部腐烂,而姜瘟病的腐烂姜块前期外部看起来正常,切开来看内部已经腐烂且伴随乳白色液体。
茎基腐病
4、闻气味
茎基腐病和姜瘟的腐烂姜块都会产生臭味,茎基腐病的腐烂姜块臭味较轻,而姜瘟病的姜块腐烂部位伴随着恶臭。
5、看茎杆
茎基腐病的发病植株茎杆出现水渍状病斑,用手轻轻晃动就会出现断开的现象,而姜瘟病的植株茎杆暗紫色,内部组织变褐腐烂,不会出现轻易折断倒伏。
二、从病原菌上进行区别
大姜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,是一种真菌性病害,主要在高温高湿的情况发生较为严重,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和染病姜块中或土壤中越冬。该病主要危害茎杆,使水分养分运输受阻,茎杆由上到下干枯死亡,造成死棵现象。
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,具有传染性,主要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。病菌在病株残体中和染病姜块中或土壤中越冬。该病主要危害大姜的根茎部位,茎杆受害初呈暗紫色,之后变成黄褐色,组织腐烂坏死;姜块发病成腐烂状有乳白色液体流出且伴随恶臭味,造成叶片发黄、萎焉,植株死棵现象。
三、大姜茎基腐病与姜瘟病的应对措施
无病地留种并要精选健种,单收单藏,贮窖及时消毒
建立无菌留种基地,繁育无菌姜种,单收单藏,单阁贮存,贮姜则用40%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处理。选留无病姜种,每年9月下旬,进行田间观察,选择绝对无病菌感染,包括周围和上游的高地势地段也未出现病株的田块作为留种地。
轮作换茬:
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。轮作必须4年以上,以水旱轮作方式效果较好,前茬以新茬地或水稻田为宜,选择地势高燥、排水良好的地块。偏酸性土壤撒生石灰100~150kg/667平方米,或用50%敌克松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处理。并要增施磷钾肥,生长前期进行遮荫。
姜种消毒:
在对大姜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姜种消毒,在无病菌田块中,防效可以在80%以上。因此,采用40%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30min,再闷种3~6h(小时)。
用净水浇水、施用无污染肥料:
浇灌未被病菌污染的井水、山间泉水、河流水,不用有病田流过的田沟水。出现中心病株后,杜绝大水漫灌、串灌,以喷灌、浅水沟灌或泼浇为好。施净肥仍是防病的重要措施,姜田施用的有机肥必须得到充分腐熟,以堆放沤制高温杀菌再使用。可使用漂白粉进行肥水消毒,建议施用帕尔奇有机微生物菌肥,改良土壤,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益菌数量,提高肥料的利用率。
基肥中要增施磷钾肥,可使大姜增强抗性。冬季要深翻土壤,进行土壤冻垡熟化,且以生压熟等措施均有减轻病害的作用。
及时铲除姜瘟病株:
挖除中心病株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,减轻危害。关键要及时、彻底、完全、干净的铲除。挖除中心病株,包括邻近的健株也要一并挖除,带出田外,深埋处理。同时,病穴内施5%漂白粉或新鲜生石灰,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~4000倍液淋灌。
注意预防:
6月下旬~7月初进入高温高湿多雨季节,姜瘟病进入发病期,有可能暴发成灾,要经常到田间观察,一旦发现零星发病,发病初期实施全田用药。
经实践及试验证明:一般均温达24℃左右时,病害开始流行,当气温在26-31℃,具有充足的水量,形成田间积水时,病害迅速发展蔓延。高温多湿,时晴时雨的天气,特别是土温变化剧烈利于本病发生流行。此外,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。
6—7月间,如果在10—12天内,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左右,田间即可出现病株,大雨过后1周左右,田间即出1次发病高峰。植地连作、低洼、土质粘重、无覆盖物、偏施N肥的发病率高;中心病株出现早,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,病害发生也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