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棚蔬菜徒长,怎么做效果好?


      在影响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中,温度较为敏感,尤其是在秋冬季,温度低是影响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。温度对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,它既可以影响光合、呼吸、蒸腾等,也可以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等,还可以直接影响水肥的吸收和输导,影响植物的生长。
 

蔬菜生长期不同 温度管理各异

 

      蔬菜不同生育期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,要想调控好温度,先要掌握蔬菜的特性,根据其特性,选择合适的温度管理和科学的施肥管理。

 

      一、定植后适当提温促缓苗。

 

      定植后,前5天菜农应适当提高温度,施用帕尔奇根满地,促进根系的生长,补充营养物质,培育壮根,壮苗。如将白天温度保持在28-30℃,夜间18-20℃。缓苗后,可将白天温度控制在20-28℃,夜间15-18℃,以促进植株花芽分化。

 

      二、开花坐果期 适当提高温度。

 

      温度对蔬菜开花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,一是影响花粉的活力及寿命,二是影响柱头的活性。成熟的花粉自花药散发出来后有一定的存活时间,高温时花粉的代谢活动旺盛,营养物质消耗多,酶活性衰退快,从而加速了花粉的衰老和死亡。而柱头活力也关系到花粉落到柱头上之后能否萌发,花粉管能否正常生长等。冬季棚室蔬菜开花坐果不良、畸形果多,主要原因就是温度过低。

 

      研究表明,黄瓜开花时,在一定温度范围内,温度愈高愈能促进开花和花药开裂,当棚内温度达到16℃以上时开花,花药在16.5-17℃开始开裂,适温为18-21℃。如果在开花前棚温过高,虽然花药能够开裂,但花朵只处于半开放状态;当棚内温度低于12.8℃时,黄瓜的开花及花药开裂都会停止,以致授粉受精不能正常进行。西红柿等茄果类开花所需温度稍高,白天应将棚温控制在20-30℃,夜间控制在15-20℃为宜,当棚内温度低于15℃或高于30℃时都容易导致畸形花的形成。

 

天气、季节多变化,棚内温度巧调节

 

      除了要根据不同作物、不同的生长时期进行温度调节以外,棚室内温度受天气、季节变化的影响也很大。在冬季连续阴雨天气下,棚室内的温度较低,没有白天温度的补充,夜间温度过低往往会造成蔬菜生长不良。而在夏季温度高、天气晴好时则需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,避免小温差带来的营养消耗,出现徒长等情况。

 

      低温季节棚室内的土温非常关键,不仅是夜间温度的来源,同时影响着根系的生长。一般来说,适宜大多数蔬菜根系生长的土壤温度在20℃左右。若土壤温度过低,那么根系停止生长甚至死亡,于栽培不利。那么土壤温度如何巧管理呢?

 

      一,白天尽可能提高棚室温度。在低温季节,为了保证夜间有足够的温度,白天的温度要适当增加2-3℃,让更多的热量传导入地面、墙体。

 

      其次,减少不必要的遮挡。在低温季节建议及时将盖住地面的老叶去掉,不要在后墙栽培的作物,以免影响后墙储热。不建议全棚覆盖黑色地膜。

 

      再次,菜农可以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提高地温。在大棚内使用生物反应堆后,可以利用秸秆产生的热量提高地温,同时促进气温的提高。研究表明,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大棚与不使用反应堆的大棚比较,棚内温度会高出2℃以上。

 

      生产中,很多人为了方便查看,就将温度计悬挂在棚室后墙的放风口下面。这是不正确的。因为在放风口下面,外界冷气流会直接下沉,导致冷暖空气交汇,温度变化频繁,极不稳定,蔬菜大棚温度计根本不能准确反映出蔬菜生长空间的实际温度。此外,在棚室前屋面处,与外界接触面大,散热较快,气温比较低,也不能准确反映棚内的正常情况。温度计悬挂的位置是在棚室中部。这里距离墙体、放风口等温差较大的地方都较远,数值稳定,反映棚室内蔬菜生长部位的温度,对正确指导棚室蔬菜管理比较有利。

 

悬挂高度的确定

 

      蔬菜主要的功能叶片区指的是上部三片幼叶以下,下部三片老叶以上的叶片区域,该区域叶片发育成熟,光合能力强,是有机营养主要的合成场所,因此,控制好这片区域的温度才能让蔬菜品质更好,产量更高。

 

      在幼苗时,温度计可悬挂在植株的上部;当植株生长到40厘米后,温度计要悬挂在植株中上部位置;随着植株的生长,保证让温度计的位置在植株中部或中上部功能叶片区域。这样的温度监测才是准确的。

 

随时调整高度

 

     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温度计要随着棚室蔬菜生长随时调整,不能挂上就不管了。实际生产中,多见棚室内植株高度已经远超过温度计了,但菜农还不调整的现象。这样,温度计所处的位置相对于植株来说就不一样了,温度差别很大,比如植株生长点附近已经达到35℃,可植株中部可能只有30℃多一些。这样,棚内前后管理的标准就不一样了,如果还是按照开始时的依据进行管理,对蔬菜生长非常不利。因此,蔬菜大棚温度计的悬挂高度只能随植株高度不断调整,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调控。

所在位置 首页 > 植保方案